“一场极地探险就像是一场长达两个多月的国际象棋比赛,随着时间的逐渐推移,你必须非常小心每一步。”
极地探险者埃里克·拉森(Eric Larsen)在过去20多年的时间中,一直在这个星球上最偏远和极端的环境中“旅行”。
他曾经多次到达南极、北极,其中包括了一项“在365天内完成了去往南极、北极以及登顶珠穆朗玛峰”的壮举,成为历史上的第一人且唯一一人。
迄今为止,历史上也仅有不到16人完成了对三大“极点”的征服。
2009年10月,拉森准备开始一项“在365天内分别到达南极、北极以及登顶珠峰”的挑战。他将此次挑战命名为“Save the Poles”,其目的是——在全球变暖的当下,前往最“前线”,记录下可能是它们最后的场景。
同年11月13日,拉森开始了他的挑战。第一站,南极——
南极的探险并不那么有趣,在大部分时间眼前都充斥着“白色”。也难怪会有人说:“如果你在一张白纸上画一条直线,就有了拉森去南极的地图。”
拉森到达南极的GPS路线图(黄色小方框)
拉森每天在崎岖不平的极地路面上,拉着重达56公斤的雪橇(装满食物、燃料和物资)一步一步的前进。
由于南极的日照时间很长,拉森并不能按照日落来安排作息时间。每隔一小时左右,拉森会进行短暂的休息。在大约11小时后,他会扎营、融雪以及吃晚饭,之后尽快入睡。
醒来后,又会重复着前一天的行程,一天又一天直至旅途的结束。
利用睡袋在严寒中休息
不过,和以往去南极的旅程稍稍不同的是。每隔几天,拉森会打开其太阳能充电的电脑并且在Twitter上分享一些感受。
Twitter截图
整个过程中,他们需要忍受平均-15℃的低温以及40KM/H的逆风,以及随之带来的暴风雪。历时58天、步行/滑行约750英里(约1207公里)后,他们成功到达了南极点。
由于每个人都已经精疲力竭,在合影之后吃了顿快餐便躺在床上睡起觉来。
在南极点的合影。图/ericlarsenexplore
“穿越南极是我做过最艰难的事情之一,也非常的枯燥。这就好比你在刷完油漆后,还要等它变干”,拉森在之后的采访中提到。
在这之后,也许是为了让心理和生理都更平衡一些,拉森去了墨西哥,只干了一件事——每天躺在沙滩上晒太阳。
阳光沙滩
在修整了一段时间后,2010年3月2日,他们抵达埃尔斯米尔岛,准备开始向北极进发。
和南极不同的是,北极的大部分地表都由北冰洋结冰而来,所以大部分时间需要在漂浮的冰块与冰块之间周旋,有很多时候还要在刺骨的水中游上很久。
由于海冰会更薄、更粗糙也更分散,随之而来的就是方向问题,在漂移的时候它并不是向同一个方向移动。也就是说,它并不受你控制,甚至可能与你想去的方向相背离。
为了应对这种情况,拉森甚至需要跳进寒冷的开阔水域中游泳移动。同时,还要时刻防备北极熊的跟踪。2014年的北极探险中,拉森就遇到一只跟踪他们许久的北极熊。
相比南极的枯燥旅途,北极会稍微有趣点,当然也是苦中作乐。海洋下面冰块相撞的时候,会发出“嗡嗡嗡”的声响。
“它就像一部交响曲,我们只是坐在那里,听着这令人难以置信的音乐节奏。附近有开阔水域,就好像你在湖边的小屋一样”。
“当然,要冷的多。”
51天后,在历经500+英里(约804公里)的路程之后终于到达了北极点。
“北极是这三项挑战中难度最大的。寒冷、开阔水域、薄冰、北极熊……这些障碍不断堆积起来,阻碍着我的前进。哪怕只是简单的放置帐篷都需要极端的努力。”
拉森到达南极的GPS路线图(蓝色小方块)
图/Emma Hill
在完成极地探险以后,接下来,这个挑战项目里面,就只剩下登顶珠穆朗玛峰了。
不过登山对于拉森来说并不如对极地那般了如指掌,况且这还是世界第一高峰。为了准备这趟艰难的旅程,他尝试背着20公斤重的背包攀登雷尼尔山等山峰。
还找来了艾伦·洛斯顿(Aron Ralston)指导他。(*2003年他在犹他州的峡谷探险时遇到意外,右臂被夹在石缝中无法动弹,不得已只好用一把随身携带的粗钝的小刀断臂求生的就是他了。)
图/BBC
为了尽快适应高海拔地区的环境以及气候,拉森提前了一个半月在珠峰大本营进行训练以及等候合适的时机登顶。
图/Chhering Sherpa
10月13日,拉森到达了珠峰C4营地,这是登上珠峰最后一个营地。两天后,随着对讲机传来的一串低沉的尼泊尔语,他们准备向峰顶发起最后的冲击。
经过漫长的4小时后,终于成功登顶。
“我母亲不在这里看着我攀爬,这是一件好事”,拉森在日记中写道。
拉森在峰顶用Garmin设备发出的登顶信息
随着珠峰的登顶成功,拉森历史性的在一年内完成了到达南极、北极以及登顶珠峰的壮举。
拉森很幸运,能够在条件还允许的时候用眼睛观察过、用手触摸过那些世界上那些令人惊叹的自然景色、生物等等。因为就在不久2014年3月,拉森再一次前往北极。不过由于气候变暖导致的冰层融化,他的这一次探险也成为了去北极的最后一次探险。通过这个项目,他也让更多的人看见并了解了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两端的样子,并且成功的呼吁了更多的人关注全球变暖对极地造成的改变。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